自世界衛生組織1月30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來,這場始料未及的疫情穿越寒暑,仍在全球范圍內加速蔓延。
據世衛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截止至2020年7月31日16點0分,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達到17402903例,累計死亡672346例。
7月29日,在美國紐約,行人從一處號召市民共同抗疫的廣告牌旁走過。
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
疫情給世界帶來巨大沖擊,也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世間百態。
面對可能要與病毒較長期共存的現實,人們越發認識到,唯有團結協作、在抗擊疫情行動中做到“無問西東”,才能最終打敗共同的敵人。
聚焦此刻:
一場遠未結束的疫情
半年前,新冠病毒尚少為人知。如今,新冠疫情陰影已籠罩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是自聯合國成立以來我們共同面臨的最大考驗?!甭摵蠂貢L古特雷斯說。
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截至29日,美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已超過44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5萬例。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一項新研究顯示,美國實際感染人數可能為官方統計數據的6至24倍。
作為世界頭號經濟科技強國,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領先的醫療技術水平,且其疫情全面暴發晚于亞洲和歐洲,有相對充分的準備時間和別國防控經驗作為參考。但美國國內疫情蔓延之快、帶來后果之慘重,令全世界大跌眼鏡。美國政府的“花式抗疫”行為難辭其咎。專家們警告,就現在的疫情發展趨勢而言,到11月1日將有20萬美國人死于新冠病毒。
7月29日,在美國紐約,一名男子在超市內等待結賬。
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
美洲大陸其他國家形勢也不容樂觀。泛美衛生組織日前發布報告說,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已成為全球疫情最嚴重地區。
7月28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市民戴口罩出行。
新華社發
歐洲地區疫情在嚴格防控措施下趨于緩和,但自6月陸續“解封”以來,多國疫情出現反彈。德國、奧地利等國近期加強防控措施,重新要求民眾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對來自疫情高風險國家和地區的旅客進行強制病毒檢測。
7月25日,一名遮住口鼻的顧客在德國柏林一家超市購物。
新華社發(張平攝)
在非洲,疫情正加速蔓延,公共衛生醫療系統面臨巨大壓力。在亞洲,人口大國印度疫情蔓延速度近來顯著加快,確診病例數突破150萬;一些東南亞國家疫情也處于上升狀態,新增確診病例保持高位……
7月29日,一名女子在印度新德里接受新冠病毒檢測采樣。
新華社發(帕塔·薩卡爾攝)
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增加100萬病例所需時間呈逐漸縮短趨勢。目前,一些國家的抗疫措施雖已成功減緩病毒傳播,但并未完全阻斷。隨著部分國家和地區“帶疫解封”,新冠病毒在多地卷土重來?!?/p>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坦言,現實是殘酷的,疫情遠未結束。
回望半年:
一面映照萬千的鏡子
新冠疫情猶如熱帶雨林里的“蝴蝶”,它扇動的翅膀在全球各領域引發“海嘯”。疫情也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最好的一面和最壞的一面”。
疫情大流行下,全球經濟深陷泥沼。世界銀行6月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下滑5.2%,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全球就業市場形勢嚴峻,企業倒閉、產業鏈斷裂以及大規模人口失業之嚴重程度遠超預期。
這是7月17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大樓。
新華社記者 劉杰 攝
為遏制疫情蔓延,各國采取措施限制非必要商業活動和個人出行。但同時,生產和消費也受到嚴重影響,民眾生計壓力陡增。為重啟經濟,多國逐步推進復工復產,但由于部分重啟活動實施過快、民眾執行防疫措施不到位等,多地疫情出現反復,防控措施不得不再度收緊,復工復產和經濟復蘇之路再遇變數?! ?/p>
疫情之下,有人選擇彌合分歧、相互支持、團結抗疫,也有人選擇與眾人逆向而行、與大義背道而馳。正如譚德塞所說,這場大流行病展現了人類最好的一面和最壞的一面,既有堅韌、創新、團結和善良的感人行為,也有污名化、虛假信息以及將疫情政治化的丑惡現象。
3月12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意大利紅十字會主席羅卡(后排右六)與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9人合影。
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
人們看到,美國政府對外“甩鍋”他國,對內打壓專業人士意見和建議,致使其國內疫情日益嚴重。路透社文章直接點明,美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糟糕應對,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持續復蘇的最大風險?!?/p>
更令全世界嘩然和憤怒的是,在各方攜手防控、多國領導人呼吁團結合作之時,美國政府悍然宣布將退出世衛組織。知名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直斥,在全球面臨人道主義緊急情況的關鍵時刻,美方退出世衛組織無異于“耍流氓”。
面向未來:
一次關乎生存和發展的“大考”
流行性疾病不分國界和種族,是人類共同的敵人。
半年來,在與新冠疫情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人類付出慘痛代價,數十萬鮮活生命倏然畫上休止符,數萬家庭承受著離別之痛,數百萬人因社會秩序混亂陷入生活窘境,無數工廠企業難以為繼……
人們必須審慎思考,如何應對這場關乎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大考”。在應對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過程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顯。
6月22日,工作人員將新冠肺炎死者遺體的靈柩從智利圣地亞哥圣何塞醫院抬出。
新華社/智利一號通訊社
新冠疫情使人類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有至少45億人生活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之下?! ?/p>
世界何時能走出新冠病毒陰影?
不少專家認為,新冠病毒目前尚未從任何國家完全消失,應對新冠大流行任重道遠,未來人類可能要面對與新冠病毒較長期共存的新常態。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直言,他不認為新冠病毒能被“根除”。
如何走出疫情陰霾?
世衛組織明確指出,取得對新冠疫情的掌控權,任何時候都不晚。負責任的政府政策是一面,自覺的公民行為是另一面??箵粢咔榈呐χ?,每個人都是自身行為的風險評估者和決策者,個人責任同樣不可推脫。人們需要繼續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為,以最大程度減少病毒傳播。
人類能否重獲往日“自由”?又該如何與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每一位“公民”更加和諧融洽地相處?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處秘書長伊沃妮·伊格羅說,新冠疫情帶來一個契機,讓人類重新審視野生動植物貿易領域的政策和措施,并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
面對疫情,是各自為營有利,還是團結作戰有效?放眼全球,半年的抗疫之戰指出了面向未來的答案。
”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
全球范圍內“錯誤信息傳播”愈演愈烈,當前應是一個講科學、求團結的時刻。
”
《柳葉刀》社論
“
應對疫情需要各國進行開放式協作,缺少團結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威脅。
”
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促使我們為了共同利益采取行動,它契合這個動蕩時代的需求。
”
以色列歷史學家、《人類簡史》三部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新冠疫情“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危機……流行病本身和由此產生的經濟危機都是全球性問題,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人類是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表明,國際社會唯有共同應對、相互支持、團結協作,才能最終戰勝危機,維護人類共同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