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來,饒平縣樟溪鎮新民村青椒產業扶貧基地里呈現出一番忙碌的景象:蔬菜大棚里,一棵棵青椒植株上掛滿了成熟的果實,穿行在大棚各個角落的農戶分頭行動,將采摘下來的青椒齊整放入竹筐中,然后用扁擔將一筐筐青椒抬出大棚……
在市委政法委和中山幫扶單位的幫助下,新民村整合各方資源發展反季節青椒種植項目。項目要成功,離不開技術、市場等因素的支持,而這些正是貧困村所缺乏的。為此,各級扶貧幫扶單位和當地黨委政府發動鄉賢創辦農業種養公司,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經營發展模式,即幫扶單位出資參股合作社,由公司主導合作社經營,與農業科研單位合作,通過與北方錯季種植黃皮椒、菜椒、彩椒等品種,利用現有成熟銷售渠道實現收益。公司還負責種苗引進、生產、銷售、資金統籌,并采用兜底收益的模式,確保扶貧資金和租賃土地在保有最低收益的基礎上,實現二次分紅。
而在潮安區歸湖鎮鋪頭村,當地也從引進企業發展生產中嘗到了甜頭。原先,鋪頭村有一片竹林長期荒廢,既不能為村民帶來收益又有礙環境。中山扶貧駐村工作隊和歸湖鎮、鋪頭村兩級干部將產業發展目光對準這里,經過調研后,決定對竹林進行改造,成立合作社并引入本地食品企業共同種植佛手果,優先聘用當地困難群眾參與項目建設和管理。在項目一期種植面積達到約50畝的基礎上,去年底中山市小欖鎮又投入幫扶資金大力推進項目二期建設,屆時佛手果種植規模將達到200畝。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租金收入可達20萬元,實現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解決貧困戶就業“三贏”。
據了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大力推進“萬企幫萬村”,組織開展農業產業現狀調查,摸清鎮村和龍頭企業各自需求,引導開展村企項目供需對接,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三級聯動模式。至目前,已有260家企業與93個村進行對接,全市45個貧困村都有一個以上企業對接幫扶。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企業、基地、園區、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形式,引導經營主體以保底價格或高于市場價收購產品,以價格保護確保貧困戶利益,帶動貧困戶融入產業發展鏈條,同時引導經營主體優先招收本地貧困勞力到基地或企業務工,實現就地就近勞動務工,以吸收勞力激發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