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會議認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順應人民期盼,既可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又能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造福廣大群眾、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要按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則,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強非經營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同等對待各類投資主體,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促進改善城市基礎設施薄弱環節。
會議確定以下重點任務:
一是加強市政地下管網建設和改造。完善城鎮供水設施,提升城市防澇能力。到2015年,完成8萬公里城鎮燃氣和近10萬公里北方采暖地區集中供熱老舊管網改造任務。
二是加強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十二五”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5%和90%左右。
三是加強地鐵、輕軌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增強城市路網的銜接連通和可達性、便捷度。加快在全國設市城市建設步行、自行車“綠道”。
四是加強城市橋梁安全檢測和加固改造,確保通行安全。
五是加強城市配電網建設,推進電網智能化。
六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升城市綠地蓄洪排澇、補充地下水等功能。
會議強調,要提高城市建設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水平。在科學規劃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抓緊在建項目施工,加快新項目開工。堅持質量第一,嚴禁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滋生腐敗的“豆腐渣工程”,真正做到建設為民、惠民,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今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接受新華網、中國政府網的聯合專訪,解讀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徐紹史表示,當前經濟形勢的確錯綜復雜,而且這種復雜局面是近年來少有的。
徐紹史指出,當前國際和國內、長期和短期、結構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織,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同時并存,經濟既有增長動力也有下行壓力。他表示,要從兩方面來看待這一形勢。一方面,要充分認識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嚴峻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中蘊育著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
徐紹史表示,上半年,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繼續顯現出積極的變化。從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來看,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45.2%,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是53.9%。7.6%的經濟增速中,最終消費拉動3.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拉動4.1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只拉動了0.1個百分點。應該說,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內需拉動。
下半年,國家將采取多方面措施,在努力穩定外需的同時,積極擴大內需,釋放有效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
推動居民消費升級,促進信息消費和信用消費,鼓勵發展社會養老服務,還要積極發展文化旅游、醫療健康等服務消費,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特色醫療、教育培訓機構,完善并且嚴格執行食品藥品質量標準和安全準入制度,加大對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懲處力度。
保持合理的投資增長,加快實施“十二五”規劃明確的重點建設任務,加強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棚戶區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而且要抓好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
積極穩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制定發布城鎮化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統籌謀劃和推動戶籍、土地、財稅金融、社會保障等方面改革,提升城鎮化質量。
要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功能等為重點,開展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統籌中心城區的改造,重點支持棚戶區和城中村的改造,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