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資要告別小路走大道
日前,國務院批準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范圍至6省市,引起外界關注。而此前,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表示,從審計情況看,一些地方變相融資現象突出,部分地區債務增長較快。
近年來,隨著地方經濟高速發展,舉債發展成為各地政府一致的選擇。審計署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全國只有54個縣級政府沒有舉債,地方債務余額達10.7萬億元??傮w看,地方債務資金在彌補當地財力不足,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地方違規融資,融資信息不透明,債務資金易被挪用,蘊含了較大風險隱患。同時,地方主要依賴土地收入償還債務以及“借新還舊”,融資資金投向既有房地產開發等商業性項目,也有保障房建設等公益性項目,資金運轉效率較低,投資回報率不高,在土地出讓收入明顯下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債務償還能力面臨較大挑戰。
近幾年來,有關“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議論不絕于耳,甚至成為一些境外機構“唱空中國”的主要理由。不過,我國地方債務同歐美國家截然不同,因為絕大多數地方的舉債資金都用于中長期投資,這些債務基本屬于生產性負債,有對應的資產保證,總體風險可控。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目前商業銀行對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余額為9.59萬億元,但不良率只有0.14%。
但也要看到,當前地方政府負債的確存在風險隱患,尤其在存量債務償還壓力較大、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形勢下,融資平臺的還貸風險逐漸凸顯,進而可能引發地方財政和區域性金融風險隱患。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既要逐步消化地方存量債務,又要合理控制新增融資規模,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可持續發展。
妥善處理好存量債務是當務之急。要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根據這些“舊賬”形成原因、性質、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辦法。比如,對于經營性項目形成的債務,就要把政府償債責任從中剝離出來,主要以項目收益來償還債務;對于公益性項目形成的地方債務,則要加快制訂償還計劃,通過預算安排落實償債資金;對于償債出現困難、債務風險較大的項目,必須進行動態監控,并逐步安排相應的資金予以償付,避免債務風險累積。
嚴格控制新增融資項目。要遵循“量力而行、規模適度”的原則,進一步完善針對地方政府融資行為的約束機制,合理控制投資規模。要把融資項目、融資規模限定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范圍內,與融資平臺和當地政府的償還能力相適應,使其既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又能保持融資功能的良性可持續發揮。
加緊研究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債務監控體系。讓地方政府成為負債主體、自行發債,是推動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走向陽光、透明和規范化的第一步。2011年10月,財政部批準4省市開展自行發債試點,取得預期成效。近日,又將自行發債試點范圍擴大至6省市??梢灶A見,國家將分步驟、有區別地推進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雖然目前發債額度規模占地方財政收入比例并不高,但此舉有利于地方政府為緩解資金壓力開辟新的、規范途徑,通過逐步探索一整套完善透明的地方發債制度和規則,替代不夠規范的地方融資平臺負債。
上一篇: 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對地方經濟影響不可低估